文章来源 / 怀左同学
爱情不一定和物质挂钩,但婚姻是肯定需要的。
刘震云的《一地鸡毛》,以一块坏了的豆腐作为开头,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婚后因物质短缺而带来诸多困境的故事。
小林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的一个国家单位,混了几年,在单位里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最下层,在家里也经常被老婆骂,生活过得一地鸡毛。
自己无法升职,老婆想调工作但找不到关系,孩子想进一个好幼儿园也进不去,家里的保姆经常闹事,夹在中间的小林,早已失去了大学时期激扬文字的热情。
人,就是那样逐渐被锤的,一点一点,变成了更符合社会需求的样子。
今天以这个故事为素材,我来聊几点感想。
一、婚姻会和物质挂钩
小林的老婆小李,婚前也是小仙女,性格温顺,娇小可人,但婚后没几年就失去了曾经的光彩,和小林吵架时,会直接大声飙脏话。
比如小林家来了熟人,让老婆招待一下,老婆也不避讳,大声骂:QNMD,我儿子还没吃饭呢!
看这里,好像觉得小李不通人情,但如果深入看他们的生活,咱们也会觉得小李不容易。刚开始他们没房子,只能与别人合租一个两居室,后来和对门有了矛盾,经常吵架,卫生间厨房也没人收拾,屎尿横流,两家就凑合住。
后来他们有了一个女儿,还是因为没房子,小两口、孩子还有来帮忙照顾的老人,只能挤在一个小卧室里。因为和对门有仇,晚上孩子哭的时候,对门就大声放音乐,搞得孩子哭得更大声,根本没法休息。
在那样的生活情境下,脾气再好的人,也会被逼疯。
后来他们好不容易分到一个一居室,但因为工资有限,同时还得请个保姆,生活基本处于揭不开锅的状态。两个人,为了一块豆腐,也要吵半天架,仿佛那一块豆腐是用巨款买来的,因为没放冰箱而变馊,必须得找个顶罪的冤大头。
客观一想,谁也不想那样。
但物质的极度缺乏,会让人变得斤斤计较。
老婆骂小林的时候,小林也反驳过:当初我把我家的条件都说了,你也没嫌弃呀。事实上,如果没多少生活经验的话,热恋期的人,根本不在乎物质,毕竟有情饮水饱,和对方在一起,哪怕不吃不喝也能过。不过那个阶段是有时效性的,退烧以后,还得回归生活。
孩子出生前,小林还是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在单位也不理人,平时有什么机会也不抓,摆一副什么都不管的样子。但孩子出生后就不一样了,作为老爹,看着孩子饿肚子,小林心里也不好受。
那应该也是他第一次深刻体会“下有小”的状态,自己少吃一口也无所谓,但孩子受饿受穷,爹妈都不会开心。于是他开始改变,在单位与人和善,积极修补关系,谁家有事他第一个帮忙,把前三十年没装的孙子,统统装了一遍。
为了孩子,也为了生活。
我们经常说,生活会让人长大。其实更精准一些,应该是因物质的短缺而把人拿住了,不得不为了改善生活而去拼命或者迎合。被拿住的,不得已而改变;而那些完成超越的,可以获得更多自由。
换个角度来讲,自由其实有两种,一种是避开困难而带来的;另外一种是超越了困难而带来的。但话又说回来,后者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在与困难斗争,还有一部分人,暂时避开了困难。
生活多艰,物质的集聚性,也导致了财富永远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剩下的大多数,或早或晚,总会遇到物质缺乏的情况。
可能是车房,可能是孩子的教育,可能是养老或者看病,也可能,就是类似小林家的一块豆腐。
婚后生活就不一样了,两个人结合成了一个全新的组织,尤其在有了孩子以后,会遇到比之前多得多的事情,在当下社会,也确实需要更多资金才能让生活过得体面一些。贫贱夫妻,也不一定百事哀,但人穷志短是真的,长期处于匮乏状态,会让人的目光只限于吃喝拉撒上。
记得小林有次提前把家务活干完,和老婆申请,说晚上看看球赛。结果也招来了老婆的一顿骂,说他什么都不干,还想看球赛,家里的蜂窝煤都用光了。
回想当初,他老婆肯定不是那样动不动就发脾气的人,但后来,发脾气已经形成了惯性。还能怎么样呢?买块豆腐都费劲,哪能开心得起来?不开心,总得找个人出气吧,找来找去,只能是老公。
小林也很委屈,只能在夜半发呆,在一个人的时候,轻轻扇自己两个巴掌。为什么轻扇?因为旁边还睡着老婆孩子。
长期贫穷,会带来一种窒息感,人好像就掉在了水里,起起伏伏,但就是沉不下去,也上不了岸。
想呼救,但没人听。
二、鸡毛蒜皮是生活常态
买菜、挤公交、上班、赔笑脸、回家帮忙做饭、洗碗、看孩子、辅导作业、走亲戚,偶尔再找点活,赚点外快……这是故事中小林的生活,其实也是大多数人的生活。
后来我才发现,一地鸡毛,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一个极其接近生活的词。
去年自从媳妇怀孕后,我们前后去医院做了十几次产检。每次为了可以早点做完,都早起,排号,挨着走项目,做完再回家。医院里永远都是那么多人,有时候我会有一种恍惚感,感觉医院内外好像是两个世界,完全不同的氛围。
买菜做饭是必修课,家里就那么几个人,不是你做就是我做,关系好的秘诀,其实是能多做一些就多做一些。但放以前,我真是连地都没扫过几次,和媳妇说以前的事情时,媳妇回到,谁在家不是那样呢?啥也别说了,干活去吧。
想了想,好像她说的也是事实。
在此之前,我们都太过于关注自我,却忽略了,对方其实也根本不想受累,或者比我们更懒散。可组成家庭就不一样了,像脱离了助推器的火箭一样,从此以后要靠自己的力量往前走。以前没做过,现在必须得做,以前不会,现在也可以学。
吃喝拉撒,是每天都要做的事情。不过我现在还要一个更真实的感受,其实婚前婚后,生活变化还不算太大,真正的全新开始,要数生孩子以后。那之后的新情况,常会把人搞得手忙脚乱。
小林的变化,也基本出现在生娃后。看着孩子营养不良的样子,他第一次有了心疼的感觉,努力调整心态,放下面子,想办法改善家里的情况。
想让孩子住得更好,想让孩子上更好的学校,想让孩子身体健健康康,喜欢什么食物随便买。有次孩子生病,他们等着拿药时,因为价格高而选择了放弃,想着家里也有类似的药,给孩子少吃点应该也能行。
不是不想给孩子最好的,而是确实做不到。
因为无法送孩子去比较好的幼儿园,小林老婆还哭了一场,说孩子,爹妈没本事,无法把你送到好学校,你以后好自为之吧。当然后来机缘巧合,也或者是作者不愿意让他们太惨,挥一挥大笔,帮他们孩子解决了上学问题。
就上学这个事情,我相信他们以前也聊过。生娃前觉得,孩子快乐就好,去哪里都无所谓,真实意思就是上个差学校也没啥事,不要太较真。但真到孩子上学时,还是想送孩子去做好的地方,毕竟就那一个,尤其是看到邻居家孩子上了好学校时,那种冲动更压不下去。
活人,就是要应对各种琐碎。
有时候小林家还经常来人,来了人吧,混吃混喝,在他们家随地吐痰。时间久了,他老婆也看不下去,以前还会热情招待,以后爱理不理。
达则兼济天下,本来已经揭不开锅了,还装什么大尾巴狼。可小林的面子挂不住,来的人回去还要在村里说他的坏话,他受不了那些。不过后来也就习惯了,为什么呢?因为再大的面子,也架不住家里揭不开锅。
生存都是问题了,面子还值几个钱。
三、人生总会遇到的难熬的时光
不过,我还是发现了很多暖色调。
小林和他老婆之前为了换工作的事情,找关系,得罪人,给人送礼,被拒绝。结果后来他老婆单位通了班车,通勤麻烦的问题也就随之解决了。
孩子无法上好幼儿园,恰好对面邻居家孩子和小林家孩子玩得好,哭着喊着要和小林家孩子一起上学,于是人家托关系也给解决了。
虽然都具有偶然性,但也足足让小林两口子开心了一阵,也算生活给的安慰吧,不能总是暴击。他们之前不得已和别人合租,现在呢,住上了一居室,小是小了点,好歹不用和不喜欢的人一起挤了。那种长期的压抑,真能把人逼疯。
家里的保姆经常耍心机,而且雇保姆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等孩子上学后,保姆的钱也省了下来,偶尔他们还能买点烧鸡,犒劳犒劳自己。
小林也逐渐放下了面子,开始务实,因为帮同学看摊子还赚到了一些外快,也许未来还会有更多赚外快的机会,说不定自己也兼职弄个摊子。也说不定职位会慢慢升高,家里的房子从一居室变成两居室,也不是没有那个可能。
人这一生,总会遇到些难熬的时光,但慢慢熬过去,也许就能迎来转机。
勤劳、务实、有规划、不乱造、稳扎稳打,日子会慢慢往上走。也许吃的住的,暂时还是比不上太好的人家,但那种往上走的状态,能给人很大的激励。说起来,能让人真正开心的,也就是进步的感觉。
小林和他老婆都是国家单位的公务员,毕竟他们当时还年轻,后面慢慢发展,生活也会一天天变得比原来更好。最关键的,是两个人思想的转变,视野逐渐打开,开始务实,懂人情关系的维护,懂做人做事,也开始一点点抓机会。
这也是一个需要慢慢经营的过程,开窍,是第一步。
如果我们看前面,小林有很多次气馁,还想破罐子破摔的时刻。但他还是忍住,忍下来了,生活是一体两面的,总会给人一些机会,那时候,就看人有没有转变,能不能接得住。
《一地鸡毛》读到最后,我相信小林他们家的生活会慢慢变好。读小林,其实看的是我们自己的日子。生活和自己相关,讲的就是能不能去应对起起伏伏,有没有信心熬过最难的时光,熬到柳暗花明,熬到雨过天晴。
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等日子出现转机。
想来,这是给普通人最大的奖励吧,看着生活在自己的努力和理性规划下,一点点变好,从买豆腐都费劲到自由买烧鸡,从不得已与人合租到某天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
生活也许还是一地鸡毛,但我们有了应对的勇气和能力。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