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王玄策出使天竺,没有一兵一卒,却完成了“一人灭一国”的壮举!
这么传奇的人物理应流传千古,然而离奇的是:王玄策的身影却从历史中消失了,正史对他的记载寥寥无几。
后世学者通过分析,认为这是杜撰出来的故事,甚至就连王玄策这个人也许都是虚构的。
直到90年代,人们在西藏发现一座石碑,专家破译后发现: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的事迹是真的!
那么这个壮举为什么没在正史中出现呢?
王玄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1990年,西藏吉隆县宗嘎乡乡长罗桑找到了考古研究所,当时研究所正在进行文物普查,而罗桑此行的目的是为了村里的一块石头。
据当地的村民说,这是一块神石,年代已经不可考了,应该是几百年前的老物件,总之当地的很多人都曾去朝拜过。
最近乡里要修水渠,这块神石挡住了去路,不得不炸掉,罗桑心想:如果是几百年前的东西,那么会不会有什么历史价值呢?
当地的考古研究所听说这件事以后,瞬间打起了精神。
根据罗桑所说,石头上还刻了很多字,模模糊糊的,人们也不认识写的啥,所以他想让有关部门看看,这块石头究竟是不是个古董,如果不是的话就直接炸掉了。
这个时候谁也没想到,罗桑的突然起意,直接让一段历史被颠覆!
考古人员做好准备工作后,就驱车前往宗嘎乡,这里有个叫马拉山的地方,罗桑口中的神石就在这里。
大家怀揣着激动的心情找到了神石的所在地,而现场的情形让考古人员有些失望。
与想象中的不同,所谓的神石表面上看起来没有什么特别的,甚至跟普通的石头没什么两样,上面的确能依稀看到有些文字,但是因为年代久远,损耗非常严重。
考古人员先是用专业的工具对神石进行了清理,而当大家看清上面所刻的文字时,每个人的眼前都为之一亮:
这是古人篆刻的石刻,这一趟来对了!
这块神石就在崖壁上,当地的人们都认为它是天然形成的,后来有人因为某种原因在上面刻了字。
但是经过观察,考古人员否定了这个说法,因为这块石头并不是独立在崖边,而是直接在崖壁上篆刻出来的。
上面印了工工整整的文字,还被抹了很多酥油,根据罗桑的介绍,抹酥油是当地的一个仪式。
得出了这些结论后,考古人员开始着手清理上面的酥油,他们就地架锅烧了一锅热水,然后一点一点清理石碑。
因为年代久远,人们曾反复在上面涂抹酥油,文字的缝隙中都被填满了,清理起来非常困难,但是当大家清洗出开头几个文字后,所有人都激动不已。
只见上面写着:“维大唐显庆三年,大唐驭天下之……”
这是唐朝时期的石碑,具有非常大的历史与研究价值!
这是一块已经残破不堪的神石,上面所篆刻的文字很多已经无法串联。
但让人意外的是,就在这块不起眼的石碑上,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个足以让学界震惊的消息:
石碑上有一串清晰的文字“大唐天竺使出铭”,记录的事件内容发生在大唐显庆三年,出使天竺的使节经过这里,因为突发感慨而就地篆刻了这块石碑。
这位使节就是历史上猜疑颇多的王玄策,考古人员分析了石碑篆刻的笔法、排列方式、行文格式等认定,这的确是大唐时期的石碑无疑。
也就是说,首先就能确定了王玄策这个人是真的存在的,而石碑上讲述的就是王玄策出使天竺的许多功德,其中就包括了“一人灭一国”事件的真相。
那么历史记载的王玄策究竟是什么形象呢?石碑中又是怎么描述他灭天竺的情景的呢?
在真实的历史记载中,王玄策仅仅只是一个朝散大夫,官职从五品以下,属于非常卑微的官职了。
那么这个事件奇怪就奇怪在,如果王玄策真的立下一人灭一国的功劳,李世民肯定是要让他升官加爵的,这样的人才不应该就此埋没。
但是历史上对这件事不但没有记载,就连王玄策的身影出现的都不多,于是很多人认为故事一定有很大的虚构成分。
已经过了千余年的今天,人们根据这块《大唐天竺使出铭》还原了历史真相!
公元647年,王玄策接到任务,带领一个30余人的使节团出使天竺,去宣扬大唐国威。
这已经不是王玄策第一次出使天竺了,在这之前王玄策就被任命为了大唐的外交官,并且在之前的出使中就圆满完成任务。
因为第一次出使天竺非常顺利,并且与天竺交往的关系不错,所以他原本认为这次也是非常简单的任务。
然而谁知,当王玄策踏上天竺土地的那一刻,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等待他的不是天竺的迎接,而是数千士兵将他们一群人团团围住,直接将他们绑走了,顺便还把他们沿途收受的贡品也缴获了。
王玄策在牢里待了许久,他终于弄明白了这一切的起因。
原来在他们开始出发之际,当初创造天竺盛世的戒日王驾崩了,整个偌大的天竺没有了统治者,这导致一些权力不再受约束,他们之间展开了一场王位争夺战。
在这场战争中,原本的宰相阿罗那顺获得了最终胜利,成功坐上了王的宝座,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得知大唐使团即将到来。
原本天竺的内斗跟大唐没有任何关系,谁当王都对大唐产生不了影响,但是阿罗那顺害怕王玄策一行人将这件事告诉大唐,从而带来灾祸。
一番思索之下,他决定先下手为强,在王玄策一行人踏上天竺的那一刻,就直接被俘虏了。
这场接二连三的异变改变了许多人的人生,甚至给历史也带来了巨大的翻转。
在一个月黑风高夜,王玄策与自己的副使蒋师仁趁守卫不严逃了出来,现在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条路:
要么使节团逃出来,然后狼狈地逃回大唐,那么等待他们的将会是耻笑,甚至是惩罚;要么拼死一搏,利用大唐的影响力卷入这场纷争,让阿罗那顺知道什么是大国之威!
很显然,作为大唐使者,王玄策选择了后者,他绝不是贪生怕死之徒。
不过目前自己没有兵马,说什么也不可能以一人之力打败一个国家,那么就只能招人帮忙了,而现在刚好有一个合适的人选。
吐蕃的君主是松赞干布,他已经迎娶了文成公主,那时候正好是跟大唐关系最为亲密的时候,于是王玄策直奔吐蕃而去。
他的目的不是要吐蕃直接出兵,而是借来兵马,然后自己去攻城!
果不其然,松赞干布也有他自己的考量,强大的吐蕃并不惧怕天竺,况且还有文成公主这层关系在,王玄策顺利借到了兵马。
这次天竺直接给了他1200人的精锐,随后吐蕃的姻亲国泥婆罗还支援了他7000的兵马,王玄策率领这近万的兵马浩浩荡荡杀回了天竺。
这场激战持续了三天三夜,最终天竺国都城破,阿罗那顺被擒,整个国家以被灭为结束。
在这之后,天竺其他各国都震惊不已,原先没有臣服的国家也不再抵抗,大唐威名远播。
知道了这个事迹的来龙去脉,那么新的问题又来了,我们如何能知道王玄策记录的这些是事实,而不是他自己杜撰出来的呢?
考古人员翻阅资料后,在《旧唐书》中找到了这么一段话:
“策与副使蒋师仁率二国兵进至中天竺国城,连战三日,大破之,斩首三千余级,赴水溺死者且万人,阿罗那顺弃城而遁,师仁进擒获之。虏男女万二千人,牛马三万余头匹。于是天竺震惧,俘阿罗那顺以归。”
这短短几十字就记载了王玄策用生命换来的巨大功绩,而除此之外,再也找不到有关此人的有用信息了。
针对这个奇怪的现象,考古人员推测,当时大唐处在顶峰时期,英雄豪杰辈出,比如同时期名动天下的唐玄奘,王玄策这点“微不足道”的功绩就被淹没了。
另外,当时天竺属于内斗,一个小国灭与不灭对大唐没有半分影响,而王玄策官职又小,没有单独立传的资格,所以后世中人鲜少听到他的名字。
那么一千多年后这块石碑的出土,无疑是证实了王玄策不但是真实存在的人物,就连“一人灭一国”的传说也并非是虚构的。
2001年,这块《大唐天竺使出铭》别列为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的名录中,而它也为学者研究大唐与天竺的往来提供了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