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斩白鸭”究竟有多变态?为何在晚清时期的福建尤为严重?竟让许多官员怒之辞官回乡,这种产物的存在究竟是为了服务谁呢?
斩白鸭是一种让人义愤填膺的社会恶习,当那些有权有势的人犯下死罪后,就会花重金收买贫苦人家的子弟,去顶替自己认罪,这种做法便是“斩白鸭”。
而要成功做到这个事,则需要买通一大堆人。
首先就是给那个愿意代替自己,去认罪受刑的人。但是他也用不到这个钱了,通常就是留给他的家人享用。
其次就是要贿赂官府,让他们认定这个人就是犯罪的人,花费这么一大笔钱财后,斩白鸭才能成功。
而宰白鸭这种事其实从古至今都有,然而在晚清尤为严重,特别是当时福建省的漳州与泉州,每年因斩白鸭惨死的人数就有上百人,已经到了不能抑制的程度。
清朝有个文学家就曾将他在监狱时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本书,叫作狱中杂记。
书中写到如果快要凌迟的人,愿意出钱收买执行人,那在行刑时他就可以免受千刀万剐的折磨,直接一刀被刺死。
书中更是写到,关于“斩白鸭”的情况屡见不鲜,只要有钱就能找到人给你顶罪代死。
清朝一位很廉洁的官员,在审理一起凶杀案中就遇到了“斩白鸭”的事情。
那位官员根据多年的经验,一眼就看出死者是多人所害,而且那位死者还是一位粗壮的大汉,可当时来认罪的人却只有16岁,这一看就不可能啊。
但那位少年却对审问的内容倒背如流,一字不差的答了出来,官员便耐心地开导他,最后少年哭着说自己是冤枉的,是父母把他卖了替人顶罪。
官员便明白了他果然就是那只“白鸭”。
于是官员下定决心要救回少年,便把案件打回重审,那么少年真的躲过一劫了吗?
没想到再次提审时,原本那个哭着说自己冤枉的少年却死不翻供,于是他被押送了刑场。
最后官员无奈地问他为什么换了主意,他哭着说回到监狱后,县官用酷刑伺候了他一遍,他的父母也来责骂他。
说卖他的钱已经花完,如果他敢翻供,回来就打死他。
以及就算他逃跑了,那个本来犯罪的人也不会放过他,少年想着横竖都是一死,不如好好认罪,也不会连累家人。
官员一人也无力回天,于是,这个16岁的少年就这样枉死于刑场。
官员感叹官场的黑暗,最终辞官回乡。
从这可以看出救出白鸭有多难,但在光绪年间就曾有一个“白鸭”被解救,还惊动了慈禧太后。
当时有个叫胡体安的大盗,偷偷进当时第一富豪的家中盗窃,很快事情被发现,政府便下令去抓盗贼。
而胡体安和一些胥吏,哄骗15岁的王树汶去当白鸭,代替他受罪。
直到王树汶被押往刑场斩首时,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于是大喊冤枉,却被不知真相的群众殴打。
恰好这时候巡抚涂宗瀛经过,解救了他,于是便重审王树汶案件。
但当时新上任的一位官员,受到了其他官员的贿赂,因此他决定将王树汶屈打成招,然而这件事却闹得人尽皆知,朝廷上不少人弹劾他。
于是慈禧便派另一位官员负责此案件,但那位官员怕麻烦,于是判王树汶有罪。
好在当时一位正义的刑部尚书坚持审断此事,真相才终于大白于天下,那么斩白鸭为何会如此盛行呢?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有这样一幕,刑场上张五哥即将被斩头,好在康熙皇帝及时赶到,查明案情,张五哥才逃脱一死,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当时的江夏镇有人犯了人命案,而犯人的哥哥是官府的人,很有势力。
随后他便找到穷人张老汉,哄骗他让他儿子张五哥去替罪坐几天牢,很快就会出来的。
张老汉由于之前受到过这位大人父亲的帮助,所以为了报恩就让自己儿子答应了这件事。
可直到张五哥被送上断头台,张老汉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后悔莫及却无能为力。
而张五哥也被威胁,如果说出真相那他一家人将被灭口。
幸运的是当时正义的十三阿哥知道了这件事,便禀告康熙,后来在张五哥即将被斩头时,康熙及时赶到救下了张五哥,并把他提拔为自己的贴身侍卫。
可见这种斩白鸭事件,如果不惊动到当时的掌权者,那根本是没办法解救的。
而造成这种想象的根本原因,就是腐朽的社会制度造成的,权贵高层越是骄奢淫逸,底层老百姓就越是凄苦。
尤其遇上自然灾害,百姓们更是活都没办法活,不是被饿死就是病死。、
甚至很多人为了活命,把自己孩子当粮食,因此斩白鸭事件就更不值一提了,好在如今社会在进步,斩白鸭这种违背天理的事也不再发生。
本文由老谭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