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淄博日报-淄博新闻网】
博山千年古道的辙痕
博山山水相间,道路大多是沿河而行。当年焦裕禄就是沿着这条岳阳河进城。
淄河边的牌楼
如今的博山税务街正在打造成为党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博山老城西圩残存的一段古城墙和城门。
焦玉星(中)告诉记者,这里,是少年焦裕禄与小伙伴们经常走的地方。
淄博新闻网讯(全媒体记者 董振霞 李可孝 刘淼 杨靖 通讯员 焦玉星)国难与家仇,坚定着焦裕禄追求光明的心。在一户民宅里,他以极为秘密而又简朴的仪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投入民族解放的洪流。
因战乱和家境贫困,高小毕业后无法再继续读书的少年焦裕禄,无言地扛起了家庭的重担。山路坎坷,即使是母亲做的千层底鞋再厚,他也感受到了脚下荆棘扎着脚心的刺痛,那种又麻又痛又不甘心的痛楚,让行走中的焦裕禄痛苦又挣扎。
“想个法子,摆脱这种生活”一定在那时候的焦裕禄心中生了根发了芽,所以,他一路艰难跋涉,却一路向着光,向着“为劳苦大众幸福”而努力奋进。
听说鬼子投降,想着家乡博山也一定解放了,逃荒在外的焦裕禄立刻从江苏宿迁回乡,参加了村里的民兵队伍。历尽磨难屈辱的青年焦裕禄,在党的领导下,他不知疲倦地工作着,逐光而行。
在一个波澜壮阔大时代,焦裕禄选择了革命,革命也选择了焦裕禄。
A
离乱,破碎山河度死生
“历史上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用鲁迅《无声的中国》里的一句话来形容焦裕禄生活的那个时代,无比贴切。
焦裕禄的成长路上,遍布荆棘坎坷。焦守云在《我的父亲焦裕禄》中回忆说,退学后,有一段时间,家境艰难,少年焦裕禄也不得不跟着村里的大人,推着独轮车进城运油,回来捎煤,早早开启了艰辛的成人生活模式。
独轮车成为那个年代人们谋生的独特印记。焦裕禄的家乡三面环山,道路多为石板路或山路,手推车是当地人劳动的主要工具。它用硬木做成,笨重且易倾覆,推独轮车不但是技术活还是体力活。
7月14日,采访中的记者曾沿着岳阳河一路向前,走焦裕禄当年走过的路。丛林染绿,雨后的岳阳河十分清新。当地村民说,当年,这里没有路,人们进城需沿河走河滩路,一路坎坷,沟沟壑壑不好走,徒步进城比走现在的大路需多走十多里路。少年焦裕禄从这里步行进城,推着独轮车做生意,也接受新鲜事物。
“父亲的这项技能,此后在支前运粮中得到了很好的发挥。”焦守云说,在她的记忆里,每次祖母带着她去外地看望父亲,都是大伯用手推车把两人接送到火车站的,大伯还教她推车的口诀。焦裕禄第一次推车进城,大人也是这么教他的吧!山路上,起步趔趄的少年,走着走着身影就坚定了起来。
家境艰难,北崮山村的村民除了种地,还要学会多种营生才能勉强维持生活。焦家也不例外。少年焦裕禄除了跟随大人推车进城运货,还和同伴到煤窑挖煤。巷道狭窄,挖出的煤只能用篓子背着爬运出来,塌方、瓦斯爆炸随时都可能发生,挖煤的人常常早上去了,晚上就再也回不来了。谋生路上,焦裕禄不止一次遇到难越的沟、难过的坎。
一定也是哭过的吧,但又不得不咬牙坚持了下来。在焦裕禄的干部情况介绍里,那段艰难的岁月被他一笔带过。1940年至1941年,十七八岁时,博山大旱,家乡收成不好,日伪苛捐杂税严重,焦裕禄与父亲开始卖菜卖油,也打锅饼卖。村里一些老人还记得,村西头人流较多的崮山桥头,焦裕禄就在那里摆摊。温和的少年,笑着跟路过的乡邻打招呼,面前的小摊上,有油,有菜,有时候也有锅饼。
1941年,父亲去世,家里失去顶梁柱。刚成年的焦裕禄又面临生活的严峻考验。
“当时崮山(孤山社)几股势力胶着,既有鬼子的据点,也有农民自发组织的如‘红枪会’,还有共产党的地下抗日组织。”多年研究焦裕禄的博山区委党校教师宋杰说,“焦裕禄当年听说,东山里有共产党的抗日队伍。日本鬼子嫉恨共产党,到处抓捕进步民众。”
焦守云也回忆说,当时,跟父亲一起被鬼子以“共产党嫌疑”抓走的人不少。牢房逼仄狭窄,关了二三十个人,每天夜里都有死人被抬出去,扔进了城外青龙山上的“万人坑”,也不断有人被关进来。
从盛夏七月至严冬十二月,从博山至张店,再到济南和抚顺,焦裕禄经历了人生中最黑暗的时刻。这段炼狱般的生活,成为焦裕禄人生路上最深刻的烙印。那时候的屈辱和艰难,他从来都没有忘记过。后来,工作时,无论是在演讲中还是宣传党的政策时,他都经常会提到这些亲身经历。
焦守云回忆说,2014年,在河南洛阳,她偶然遇到一个父亲早年的老同事,已80多岁的老人家,还清楚地记得焦裕禄跟同事们说起当年的情景。
B
入党,心中从此有了光
几经周折,1943年7月初,在一位好心同乡的帮助下,焦裕禄得以从抚顺返乡。焦裕禄无比珍惜自由的时光,但适逢乱世,这样的愿望十分奢侈。1943年8月,宁可全家一起饿死也不愿当汉奸兵的焦裕禄,携妻儿被迫逃离家乡,逃难到了江苏省宿迁县,直到1945年秋,日本宣布投降,才回到了家乡。
焦裕禄在干部情况介绍中说,那年秋天,回到家乡时,博山县城还未解放,但人民政府已建立,领导群众反奸诉苦,支抗解放博山城,村里民兵也成立了队伍。北崮山也有党组织,村民焦方开就是共产党员,也是民兵队长。在他们的影响下,焦裕禄主动要求加入了民兵队伍。
1945年日本投降后,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新解放区开展了清匪反霸、控诉与清算汉奸和特务等斗争。“摧毁旧政权建立新政权特别是土改运动的开展,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政治觉悟,父亲就是在那样的大时代背景下加入了革命组织。”焦守云说,当时的解放区把民兵工作当作根据地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参加了民兵队伍的焦裕禄,在开展与国民党军的边沿斗争行动中,表现积极,亲身经历过苦难的他,十分珍惜这段虽贫穷但自由的好时光。这个优秀的青年也被党组织选中。
焦裕禄在干部情况介绍里说,1946年1月,民兵队长焦方开及在村里领导工作的区委组织委员焦念文,将他叫到一户村民家,在一间闲房内,他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那年焦裕禄24岁。
“那时,入党是绝对保密的一件事,也未举行仪式,只是党支部书记李京伦念了下党章和几遍党员教材,介绍了下谁是党员,告诉我候补期为三个月。”焦裕禄在干部情况介绍中说,从此,他成了一名共产党员。
在北崮山村一条狭窄的小巷里,记者找到了焦裕禄当年入党的房子。普通的北方民居,住着一户村民,早就不是当初的模样了。小院相邻的院子里,72岁的村民孟兆明说,现在,这里经常会有人来,焦裕禄入党的房子成了人们寻找英雄足迹的圣地。他也不断给人家讲述着当年偶遇焦裕禄的情景。
家国离乱,山河破碎,在那样的大时代背景下,焦裕禄的人生道路历经波折,但他却一直意志坚定,心向光明。
“那时候,知道共产党真心为民办事,焦裕禄也在各种活动中积极响应,起到了带头作用。”宋杰说,苦难磨炼了焦裕禄的意志,现实也让他更加坚定了一路跟党走的信念。焦裕禄在干部情况介绍里说,自己知道共产党对穷人好,也认识到自从共产党来了自己才有了出路,因此,入党后的他更是发誓要好好工作。
C
南下,铁流滚滚亦从容
1947年,未满25岁的焦裕禄被任命为博山县八陡区武装部干事。当年的老民兵队员还记得,焦裕禄加入武装部后,工作十分积极。焦守云也回忆说:“作为最基层的民兵,父亲多次接受侦察向导的任务,摸清了敌情,有力配合了主力部队作战。”
由于善于学习,工作成绩十分突出。1947年6月,博山县武装部调焦裕禄去华东军政大学学习,但因敌人进攻,军大被迫转移,焦裕禄一行20余人辗转到临朐县。他们找到鲁中区党委招待所,跟随招待所参加了南麻临朐的战斗,又跟招待所随华野八纵从桓台县辗转高青县渡黄河到了渤海军区。焦裕禄在干部情况介绍中说,他被分配到商河县做土改复查。“当时的大队长是段锦州。”
当年8月,当地的区党委安排焦裕禄所在的工作队集中受训,经三查三整后,编为鲁中南下干部大队。10月,焦裕禄作为南下干部,随军南下。
焦裕禄当年的一些南下战友在回忆录里,也描绘过那时的情景。南下路上,负重前行,焦裕禄总是帮别的同志背背包、枪支、粮袋。行路艰难,很多人脚上起了血泡,情绪低落,为了鼓舞士气,焦裕禄所在的淮河大队成立了一支宣传队,多才多艺的他成为首选。
在路上,宣传队抽空排演了歌剧《血泪仇》,一路走一路演,这是当时的流行剧目。讲述河南农民王东才一家的悲惨遭遇。焦守云在回忆录中说,父亲他们排演得非常认真投入,有一次公演的时候,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都来了,还有一支解放军队伍,台下黑压压一片,有上千人之多。演出效果出奇得好。演主角的焦裕禄表现出色,被时任豫苏皖边区党委副书记章蕴相中,将本来开赴大别山的南下队伍留在了当地。焦裕禄南下的步伐也停留在了贾鲁河畔。
焦守云说起父亲当年的革命道路,曾回忆说:“作为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山东农民,父亲经历了那个时代躲不过去的各种压迫和折磨。他后来走上革命道路,成长为优秀的共产党员,被推崇为共产党人的楷模,是有一个过程的。”
南下的路,一路曲折、艰难,但焦裕禄走得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坚定而从容。
焦守云说:“父亲最后的工作是在兰考县委书记的职位上。他离开兰考50多年了,人民一天也没有忘记他。”
编辑:王磊
本文来自【淄博日报-淄博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