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品牌宣传的时候,经常会谈到理性诉求和情感诉求,理性诉求主要是介绍产品的功能和卖点,而情感诉求主要是要引起受众的共鸣,让受众霎那间产生购买冲动,而这种情感是如何形成的呢?共鸣是怎样产生的呢?最近我遇到一些事情让我对这个话题产生了一些联想,今天想分享给大家。
什么是情感?我感觉就是一种连接,一种深层次的连接,什么叫深层次的连接,我感觉这应该看到同类,看见同类你就感觉连通了,就如同说,他乡遇故知,因为你在他乡,感觉很压抑很孤独,这时候,你突然遇到一个故知,就是发现了同类,就把心连通了,大家坐在一起喝点酒,好开心!就如同我们大学同学毕业30年聚会,大家好像除了喝酒,再不知道说什么,因为发现了同类,而这样的相同太久远,只能用酒才能表达!
他乡遇故知和同学聚会,都是因为同类!
为什么这种预见同类的感觉特别好呢?这种共鸣为什么带来你的情感呢?因为现实中很难做到!为什么呢?按着弗洛伊德的理论,每个人都有一个本我,但这个本我有时候是有点肮脏的,比如特别的自由,特别的叛逆,特别的好色,特别的自私等等,这样的本我无法见到阳光,很多时候只能压抑在潜意识中,还有一个是超我,这个好像是正义的,伟岸的,道德的,但却又是有点假的,有点装的,有点违背自我内心的,所以是很累的,所以也只能停留在理想中;所以现实中的我们实际上是自我的状态,自我是本我和超我的平衡状态,有些人的自我偏向本我,所以就我行我素,有些人的自我偏向超我,所以就中规中矩。
在本我层面的连通会激发情感能量!
比如朱熹为首的程朱理学,就是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这就是强调超我,但王阳明的心学,更强调修炼本心,所谓至良知,知行合一,就是挖掘本我的力量。理学和心学的争斗经历了很多年,但都属于儒家的范畴,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
二程兄弟分别开创理学和心学的初始思想
我们的情感更多的是在本我的层面,在于潜意识的层面,就是当我们看到一个画面,听到一段话语,与我们压抑的潜意识接通时,我们就感觉到我们在内心深处遇到了同类,就止不住很激动,甚至泪流满面,比如我自己,从小在农村长大,但16岁就上大学离开家乡,一直在大城市里打拼,感觉愧对父母,没有真正尽到孝道,也很思念故乡的小村庄,这时候,如果遇到一些表述农村生活的电视剧,遇到一些反映父母之情的电影,遇到反映60年代70年代的小说作品等等的时候,就感觉内心深处的一些东西被激发出来,就是一种在潜意识层面遇到同类,被连通的感觉,这时候就会激发出很多情感,甚至会热泪盈眶!
农村的生活总是我的情感所系!
每个人都会有一块神秘的甜蜜的私密的心理秘密,这些秘密并不是怕让人知道,而是难得遇到懂我的人,一旦一个品牌,一段文案,一个画面,让我感觉到它懂我,我就会激动,甚至喜欢这个品牌,自然的购买它就变得很容易,所以情感诉求的关键就是找到目标消费者内心深处的那一块田,然后用他们熟悉的语言,说他们想听的话,讲他们喜欢的故事,这就是我理解的情感诉求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