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一月十二日,全国各省的青年都会来云南文水县。
因为这天是刘胡兰的纪念日,当年离世的时间就是一月二十日。
享年仅14岁零7个月,正因为花季的年龄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坚决不服从,宁愿冒着掉脑袋的风险也不出卖战士,这个年龄段按理说还在不知道天高地厚,然而小小年纪的她确有这番见识和胆识,可见她是不一样的女孩。
这部《刘胡兰传》的作者是山西作家马烽代表作,1964年创作,虽说离现在年代有一段距离但是作者还是结合了刘胡兰当时的许多事迹以及大量的人物采访和历史资料,真实的还原了刘胡兰的性格特征。
作者马烽
少年坚强,则国强
很小的时候刘胡兰就比一般的孩子要早熟,这来源原生家庭,由于当时的母亲体弱多病,尤其是生完妹妹爱兰之后身体一直没有好过。
在饥荒的年代,劳动力是最佳体现个人的自我价值,所以已经常年卧床的母亲状况自然而然地催生了年幼的刘胡兰早熟,懂事分担母亲的一部分家庭任务。
如果没有她,妈妈卧床一口饭都吃不着;如果没有她,妹妹爱兰天天要哭喊;如果没有她,奶奶见母亲的样子天天要唉声叹气。
在最后的接骨上,母亲已经很久没有吃东西,一向脸色不好的她忽然可以做起来,并且还和大娘交代了自己的后事,最后念叨心中的火一直串,很想吃西瓜。
想到大冬天的很难有西瓜,后来说吃梨也行。
于是刘胡兰拿着大娘的一毛钱满街找,好不容易花了半天的时间买到了,没想到回到家,家里聚集了人,原来母亲已经去世了。
面对母亲的离世,从开始的睹物思人到后来的慢慢接受,刘胡兰慢慢地懂得妈妈在天之灵也不会愿意看到自己现在天天哭的样子。所以一直谨记母亲临终的教诲,不惹事,听话,照顾好妹妹。这些她都做到了。
敢成事,能成事
英雄的人物身上都有一种特质就是不怕事,来什么就解决什么。
有一回刘胡兰看到邻居家的玉莲和黄梅推着一辆崭新的自行车出来玩,她也好奇着。
本来担心着是别人的物品弄坏了怎么办?
然听到玉莲说:这是铁打的,没那么容易坏,又不是纸糊着。
也是,既然是铁打的,索性也骑骑,不骑不知道,一骑发现特别好玩,一个上午度过了大家都要休息的意思。
没想到玉莲汗流的,一侧手忙擦汗,刘胡兰此时骑的自行车一侧失去扶持重心不稳,啪,倒了。
结果刘胡兰自己擦伤了而且连新的自行车侧面也刮损了,还有坐垫也挪不回来。
按理说出了事故大家一起承担责任,然刘胡兰主动地揽下这份责任并且将自行车还回去。
也做好了被骂、被惩罚、要赔偿的心理。
好在对方是一个阔气的人不但没有要赔偿的意思还耐心地问刘胡兰是否伤到,这给刘胡兰极大的勇气和自信,勇于承担错误并非一定要承受惩罚,坦白反而更容易取得信任。
冯唐曾在《冯唐成事心法》中提到:成事是一生的修行。
显然刘胡兰一直秉着成事的原则时刻的约束自己,不随波逐流。
即便是当时重男轻女特别严重思想中,刘胡兰也不愿意相信。她相信男人能干的事女人也能干。
写到最后
作者马烽是山西人,外加刘胡兰也是山西人,很自然就有种熟悉的感觉,融入了许多山西方言词汇,使得故事生动形象,自然真实。
用细腻的手法将一个奋发向上,敢爱敢恨的刘胡兰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幼年丧失母,而后努力勤奋地争取上学机会,最后投身革命工作中。
每一步她都积极勇敢地面对,遇事不怕事,解决它是她最真实的想法也是行动最诚实的展现。
毛主席评价她:生的伟大,死得光荣。
简简单单的八个字浓缩了她一生的成就,成事是一生的修行,再此也共勉!
这本书记录了刘胡兰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姑娘成为英雄一生的过程,喜欢的小伙伴们可以get它,超值!
我是沐尔夕,这是我的原创作品,欢迎留言、点赞、评论一起成长。
备注:图片来自网络,若是侵权请及时联系,直接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