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星星,
……
您在想什么?
……
我猜不出,但可以肯定,这两个词一定勾起了您的回忆或遐想,甚至让您思绪万千……
那些夜晚,那些星光,那些人,那些让您感受过痛楚或甜蜜的事儿……
“夜晚”,“星星”,
这两个词看似简单,却似乎拥有着将人从烦恼尘世解放出来的魔力,让人可以静静地回忆、思考。
不信,你可以统计一下这两个词在那些传唱千古的诗词里的出现频率。
所以,当绘本《没有星星的夜晚》出现在我眼前时,我一下子就被封面上颇有诗意的文字和图案打动。
且不管孩子喜不喜欢,我自己就很喜欢它。
我毫不犹豫地将它带回家,而我六岁的女儿一看到书的封面,似乎也很快被它吸引了,马上缠着我讲给她听。
我当然没有拒绝,因为我自己也已经迫不及待地想翻开看看了。
绘本里的插图像是简笔画的风格,人物形象都是由极简的线条勾勒而出的,乍一看,竟和我女儿的画风有几分相似^-^。
也许是因为这几分相似,让我女儿对书里的插图更感亲切,女儿说她很喜欢这些插图,甚至还说自己长大了也要当绘本作家^-^。
不过,我觉得,我女儿并没有注意到绘画者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
虽是简笔画风格,但作者对颜色使用、光影处理都很细致。所以,绘本画面虽然看似简单,却又很有立体感。
绘本故事也很好玩,特别适合想象力丰富的孩子。
故事主角是个叫做艾伦的外星人,他的工作就是让星星发亮,这实在算是一份让小朋友们向往的“好”工作。
艾伦很努力,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工作做得也很好。
但在一个夜晚,所有星星都不亮了!
对艾伦而言,这算是个不小的挫折。
说起挫折,我就想起了近段时间发生的几起惨剧。
2020年6月,江苏常州,一个十岁的小学生因作文被老师批评后自杀;
2020年6月,湖南长沙,一个十六岁的中学生因考场作弊被逮而跳楼身亡……
这些惨剧告诉我们,孩子太需要挫折教育了!
我能猜测到,这绘本将要“悄悄”地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了,我很欢迎这种教育,却也隐隐地有种担忧。
我担忧故事会落入“历经苦难,终于成功”的窠臼,虽然,即使落入这样的窠臼对孩子而言也不失教育意义。
绘本故事的前半段,似乎也就是沿着我担忧的方向“大步迈进”。
为了让星星再度闪亮,艾伦做了种种努力,用火烧,用脚踢,……,甚至,还不辞辛苦,来到地球……
让人惊喜的是,故事在这里止住了“走向”窠臼的“脚步”。
在地球上,艾伦的“苦难”没有持续太久。他因祸得福,认识了好朋友乔治,顺利地买到了据说可以让星星再度闪亮的“星星漆”。
为了感谢乔治,他尽管修星心切,还是答应陪乔治玩一会。
他们玩得都很开心,我想,艾伦应该已开心得暂时忘记了星星,忘记了星星不亮带给自己的烦恼。
就在他们开心玩耍的时候,星星突然自己亮了。
面对挫折,艾伦先是积极应对,而后将烦恼暂放一边(虽然是被动的),最后,问题自行消失了。
我喜欢这个故事,也喜欢这样的挫折教育。
如何应对挫折?
这是个大问题,对小孩子是,对成年人其实也是。
在童年时代,我常常听到长辈们说:“要越挫越勇,要百折不回……”
这些话,很能鼓舞“士气”,但想用它教育人,实在是太过简陋。
积极面对困难和挫折没有错,但人的处事能力、心理承受能力都有边界,人不可能解决遇到的所有问题,也不可能在持续不断的挫折中越来越“勇”。
若有人真把“越挫越勇”当成了应对挫折的唯一正确方式,那么,当他自己在持续的挫折中无法“勇”下去的时候就会产生巨大的自卑与自责,而这又有可能让他意志消沉甚至选择轻生。
全球影响力排名第2的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过“非理性信念”的概念,在他看来,人类几乎所有的心理问题、情绪问题都是“非理性信念”导致。
简单而言,那些包含有诸如“一定要”“应该”的信念大都是“非理性信念”。例如,“面对挫折,我一定要越挫越勇,我一定要战胜”,就是典型的“非理性信念”。
回望前段时间发生的中小学生跳楼自杀的惨剧,我们不难看到这种“非理性信念”的影子。
自杀的小学生,她写的作文被老师批评(注:老师的批评方式确实也有问题),在她看来,这是一种挫折,一种她应该战胜的挫折。她无法克服,自然心灰意冷。
跳楼的中学生,考试作弊被抓,请求老师放过被拒绝,他也觉得是挫折,应该战胜,但老师不同意(注:我不认为老师有错),他无法接受这样的结果。
这两个惨剧发生后,有人说:现在的孩子太像温室的花朵了,应该多进行挫折教育,要让他们更勇敢。
我非常不同意这个说法。
他们都敢去死了,还不够勇敢?还想让他们勇敢到什么程度?
如果我们的挫折教育就是强化孩子心中“面对挫折,一定要越挫越勇,一定要战胜”之类的非理性信念,这种教育少点也罢。
我觉得,《没有星星的夜晚》里的挫折教育才称得上正确。
一方面,我们要积极面对;另一方面,对于暂时甚至永远无法战胜的挫折,我们也可以把它放到一旁,放松一下心情,就像故事里的艾伦那样。
《没有星星的夜晚》里,艾伦最终战胜了他遭遇的挫折,不过,也胜得有点“莫名其妙”。星星毫无缘由地突然再度亮起,让艾伦历经千辛万苦才拿到的“星星漆”也没了用武之地。
这个胜利乍一看有点不合逻辑,不过,仔细想想,我们生活中的很多挫折好像就是这样被“战胜”的。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不过,我相信故事里的艾伦并不会因为星星的自行亮起而惋惜自己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若不是这些看似无用的努力,他怎么有机会认识乔治、收获友情?
这次挫折,对于故事里的艾伦,无疑已成为一笔莫大的财富。
绘本最后一页的插图温馨而美好,艾伦和乔治在通电话,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欢乐,窗外是满天的星星。
这个结局,我女儿很喜欢,我也很喜欢。
不过,我依然告诉女儿:
即使星星没有再次发亮,艾伦和乔治也可以这样欢快地通电话,也可以好好享受他们的友情。
星星能不能再次闪亮,不一定是艾伦或是乔治的所能左右的,他们为之努力,并享受这个努力的过程,这就够了。
我想让女儿明白:
面对困难和挫折,我们应该努力,但不能过于固执;我们不需要也不可能也不需要解决遭遇的所有问题,即使没法解决问题,我们的生活依然可以快乐地继续。
我想,这也是《没有星星的夜晚》这个绘本试图传递给我们(包括孩子和成年人)的道理。
我的金色麦田 欢迎您常来,感谢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