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的背后是无助
很多人不知道孩子为什么“叛逆”,其实叛逆背后的心理动机是﹣﹣无助。…(其实编者非常不喜欢叛逆这个词语)
孩子反叛和攻击父母,学生威胁和挑衅老师,通常都不是因为真正的强大,而恰恰是在用"强大"来掩盖内心的匮乏和自体的虚弱。通过激怒父母和老师,引起关注,孩子来确认自己的存在感、力量感和价值感,但不要忽视到,他此时恰恰处于精神能量的低谷中。
无助是最核心的。其实,世界上哪里有什么所谓的“叛逆”,如果非要说这个词的话,那无非是就来自西方心理学的术语,那么无非也就是以下的内容真相…
孩子心里存着无数 的情感和问题,但是,他得不到来自父母的回应,很多父母都帮不上忙。父母对于一个身体和情感都在快速成长的孩子也是迷茫的…
孩子得不到来自任何方面的支持和疏导,在他无助的时候,情绪起主导作用,于是每次跟父母沟通的过程不是"逃",就是"打"。"逃"就是把门关起来不与父母沟通,表示"都别理我",或者离家出走。"打"就是一种激烈的对抗,比如:你跟我喊,我就跟你喊;你骂我,我就骂你;你推我,我就推你;你跟我断绝父子关系,我就跟你断绝父子关系。
如果一个家庭中,爸爸出现了三种情况,要么不出现在孩子成长中,要么出现了就是太凶,要么就是孩子成长中不被尊重,这都属于父爱的缺失,或者父爱没有表达出来,孩子的成瘾性人格就会很厉害。成瘾性人格的表现是,抽烟成瘾、打游戏成瘾、吸D成瘾、加入不良组织成瘾。当一个孩子出现了“叛逆”的症状,形成成瘾性人格,或者是大喊大叫地和父母吵架,父母该怎么做?
最重要的就是停止唠叨,停止大喊大叫。为什么停止唠叨?
很简单,唠叨没用。之前唠叨了那么多年,都被证明是没有用的,就赶紧停止,还有什都被证明是没有用的,就赶紧停止,立即停止唠叨。哪怕先放任不管,都好过使劲地唠叨。
停止唠叨,停止大喊大叫,是我们大多数父母需要做的头等重要的事。
想让孩子改变,父母自己就得先改变。如果你不改变,亲子间的互动方式不改变,孩子就不可能改变。父母对一个孩子的行为、态度和生活方式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照顾好你自己,做好你自己才是对孩子负责的行为。
当孩子开始所谓的“叛逆”了,你眼中看到的可能都是孩子的缺点、错误。但是,你一定要相信,即便孩子已经跌入谷底了,他身上也依然会有一些亮点。安静下来用心发现孩子的亮点,并表达出来。
当你更多地去用心挖掘和表达的时候,孩子会慢慢软化。这里要注意,家长不要追求快速见效,比如"我已经这样做了五天,还没有用"。要知道,你和孩子的关系走到现在,是用了多少天,用了多少年,想五天就变好,是不符合规律的。
要有耐心,先改变自己,让自己变成一个会好好说话、有温柔态度、能发现别人的亮点,能给予别人鼓励、温暖和爱的人。
生活中我们往往不能接纳孩子的“叛逆”。
而所谓的“叛逆”其实就是一个信息﹣﹣它告诉你有一些东西需要改变了,这并不代表只有孩子需要去改变,有时候是整个家庭都需要做改变的。
夫妻双方如果总以指责和争吵解决问题,孩子就不会有高的自尊,也不会尊重自己和别人,这种创伤可能会导致一个人一生都没有安全感和渴望爱。
作为父母或老师,我们真正需要做的是透过孩子的行为去关注到孩子的感受、动机和真实需求,并给予积极及时地回应,帮助孩子建立起完整的自体和独立的人格,这样孩子就不再需要用极端行为来彰显自己的存在和强大了。
问题不是问题,问题就是归根结底的解决方案。如果孩子不上学,那是他的解决方案;如果有人想自杀,那是他的解决方案;如果有人抑郁,那也是他的解决方案……问题是孩子失去功能的解决方案!
所以,聪明的父母要学会去了解"孩子真正的问题是什么?"从而帮助孩子找到真正可行的解决方案。而教育孩子这项工作,又恰恰是从父母自身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