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研究员 高小健
粤剧《刑场上的婚礼》故事起源于一张照片,即中国共产党先烈周文雍和陈铁军就义前的合影。
周文雍 陈铁军
他们在刑场上庄严宣布:“这刑场,就是我们正式结婚的殿堂,让反动派的枪声作为我们结婚的礼炮吧!”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段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永恒传奇,传达了共产党人崇高坚贞的爱情与信念的心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的光辉日子,这出革命历史题材的粤剧以及同名粤剧电影,以胜利者的姿态表达了中国革命和胜利的骄傲。
《刑场上的婚礼》是一出讲述革命者情感的戏曲,以婚礼为中心线索,展现了广州起义和与此相关的早期革命斗争中,共产党人所面临的残酷和血腥环境。
生命对革命者来说,很可能是短暂的,而正是在这也许是短暂的革命经历中,爱情又是一个多么奢侈和绚烂的人性渴望,周文雍和陈铁军就是在短暂的人生中,在激烈的革命斗争中, 经历了这样一段动人的爱情和悲壮的婚礼。
但这并不是一出传统意义上的爱情悲剧,而是一种讴歌,洋溢着浓烈的革命激情和浪漫主义情愫。
《刑场上的婚礼》剧照
为表现这段发生在革命最激烈、镇压最残酷时期的革命者的情感故事,该剧充分利用、挖掘了各个层面的情节及艺术因素,将其纳入了一种普遍的虚实关系中,因此“虚”与“实”成为了这出戏乃至同名影片的核心叙事元素。
在故事层面上,周文雍和陈铁军两个人物关系的建立,首先是一种假托关系。他们受党的指派,以夫妻之名潜伏下来,展开革命工作。而在这种假夫妻的关系中,产生出真感情,这是革命感情生发出的人性光彩“。虚”与“实”在这里成为人物形象塑造的基本策略。
在叙事结构上,该剧设计了三个婚礼。
第一个是陈铁军逃走的婚礼,这是最为写实的旧式婚礼。
为了逃避这个婚礼,陈铁军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并邂逅了周文雍,从此走上了一条通向她所向往的光明的道路,开始了一段真正的爱情;
《刑场上的婚礼》剧照
第二个是反动派假意要给他们的婚礼,代价是让他们公开声明脱离共产党。
婚礼在二人的想象中是那么美好,他们可以在婚礼中披红挂彩,拜天地、敬父母。但是这美好的场景被现实的残酷所打破,他们毅然抛弃了这样一个虚幻的假象;
《刑场上的婚礼》剧照
第三个是刑场上,他们带着镣铐,在枪声中结合, 这才是他们最真实、最轰轰烈烈的一场婚礼,完成了他们爱情的颂歌,也是革命的颂歌。
这三个婚礼很好地利用了“虚”与“实”的不同场景关系, 先是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两人对幸福的憧憬,再被敌人无情地粉碎,最终有力地烘托出刑场上的婚礼超越现实人性常规的壮烈,为两个人物壮美、崇高、激情洋溢的人生传奇划上句号,从而完成了叙事中对浪漫化婚礼想象的现实性转化。
《刑场上的婚礼》剧照
由于《刑场上的婚礼》采取的是戏曲的艺术表现形式,所以在人物的刻画上,也基本采用了符合戏曲舞台表演的方式,并进行了大胆创新。
主要人物及正面群众形象基本上是以写实为主,通过视觉直观阐释了英雄人物与工人群众之间的紧密联系和共同的政治立场,人物是鲜活的,创作者运用了“实”的策略。
而反动派打手们的动作则全部设计为舞蹈化的表现,整齐划一,却没有表情、没有个体的表现,使这些背景人物成为僵化、冷酷而没有生命的反动政治机器的化身,意在说明反动政权的残酷和无情,采取了“虚”的写法。
这种虚实分立的对人物的塑造方式形成了一种极端的反差和对比, 借用戏曲的抽象、意念化艺术手法,运用虚与实的不同方式,划分了不同人群社会的、政治的乃至人性的对立,从而对戏曲表现方法进行了带有现代艺术特点的新的探索,是对戏曲人物塑造和表演方式的突破。
《刑场上的婚礼》剧照
粤剧电影《刑场上的婚礼》对剧目的这些艺术创造进行了很好的艺术呈现,同时又借鉴了以往现代戏电影拍摄的经验,利用电影艺术手段对这种虚实关系的艺术处理予以有力地加强,并将现实化生活场景与戏曲舞台化的场景进行了巧妙地融合,不留痕迹地相互转换,构成了这部影片完整有序的影像风格。
在当今戏曲与电影不断向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像粤剧电影《刑场上的婚礼》这样唱响主旋律、讴歌中华民族光荣历史和英烈人物,同时又具有创新意味和出色艺术表现的精品,为戏曲电影的未来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启示,是值得喝彩的。
《刑场上的婚礼》海报
【本文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研究员高小健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