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结合实例,介绍视同缴费指数的定义及视同缴费指数如何确定,对养老金有何影响,如何提高视同缴费指数。
一、退休中人
2014年10月机关事业单位开始实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就以这个时间为节点,将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分为了"老人"、"中人"和"新人"。"老人"是指2014年9月底以前参加工作,并在此前退休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中人"是指在2014年10月1日以前参加工作,并在2014年10月及以后退休的人员;"新人"是指2014年10月1日以后参加工作并退休的人员,称为退休"新人"。
二、视同缴费指数
2014年10月开始实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并开始缴纳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2014年10月前没有缴纳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这之前的工作年限视为缴费了,称为视同缴费年限。评定视同缴费年限期间的缴费水平高低,引入了一个评定指数,叫视同缴费指数,它是影响过渡性养老金的一个重要指数。通过这个指数调节作用,实现退休中人与退休老人、退休新人养老金水平的平稳过渡。
视同缴费指数,根据工作人员退休时的职务(职级)、岗位等级、工资水平和工作年限等查表确定。具体标准由各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会同省财政厅统一制定并适时调整的,所以视同缴费指数不是统一的,各省制定的。有些省不同市之间也是有差异的,各省市的标准不同。大多数省份的视同缴费指数是由职务(职级)或岗位指数、薪级指数及退休补贴指数构成,然后求和。这三指数都是查表确定的,岗位指数和薪级指数是与本人退休时的岗位和薪级相对应,同一省是相同的。退休补贴标准,是本人退休时的职务(职级)、技术职称对应当地2014年9月执行的退休补贴标准,这一标准同省各市之间也是有差异的。
三、视同缴费指数的确定
视同缴费指数=职务(岗位)指数+级别(薪级)指数+生活补贴指数
请先看一份《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核定表》(以下简称核定表),坐标 江西省赣州市。
(一)个人基本信息
1、参加工作时间:1985年7月。
2、退休时间:2023年4月,5月份开始享受养老金待遇。
3、视同缴费年限:(1985年7月~2014年9月)=29年3个月=29.25年。
4、实际缴费年限:(2014年10月~2023年5月)=8年8个月。
5、累计缴费年限:(1985年7月~2023年5月)=37年11个月。
6、2014年9月职务(职称):副高职称,专业技术7级,薪级35级。
7、退休时的职务(职称):副高职称,专业技术7级,薪级是44级。
8、视同缴费指数:1.482。
其中岗位指数0.257,薪级指数0.462,生活补贴指数0.763。
下面就结合这个实例看看视同缴费指数1.482是如何确定的:
(二)视同缴费指数的确定
1、职务(岗位)职数的确定
查《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岗位职指数表》(江西省的),退休时专业技术7级,从表中查得7级→0.257。
2、级别(薪级)指数的确定
查《专业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薪级指数表》(江西省的),从表中查得薪级44级→0.462。
3、生活补贴指数的确定
从核定表中可知,退休时的职称对应2014年9月执行的退休补贴标准为→副高职称、专业技术7级→1823,查《退休人员生活补贴标准对应指数表》(江西省的)1823→向上靠一档1850→0.763。
注:江西省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中人退休补贴标准的表格手中没有,下面把沈阳市的退休补贴标准展现给朋友们,可以借鉴一下,看看与哪些因素有关。
视同缴费指数=职务(岗位)职数+级别(薪级)职数+生活补贴指数
=0.257+0.462+0.763
=1.482
四、视同缴费指数对过渡性养老金的影响
过渡性养老金=退休当年所在省养老金计发基数×视同缴费指数×视同缴费年限×过渡系数
=6569×1.482×29.25×1.3%
=3701.83
注①计发基数应当使用2023年的,但现在还未发布。暂时借用2022年的6569,待2023年计发基数发布后,此项会略有增加。
注②过渡系数从1%~1.4%不等,各省取值不一样,江西省取1.3%。
从计算可知,视同缴费指数与过渡性养老金成正比例,视同缴费指数越高,过渡性养老金也会越高
视同缴费年限对过渡性养老金的影响也很大,而且近几年退休的人员视同缴费年限都比较长,远远高于实际缴费年限。这位网友视同缴费年限为29年3个月,实际缴费年限仅为8年8个月。
较高的视同缴费指数再乘以一个较长的视同缴费年限,会得到较高的过渡性养老金。这就是过渡性养老金高于基础养老金的原因之一,同时也高于个人账户养老金和职业年金。
新办法计算养老金待遇=基础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职业年金
视同缴费指数对过渡性养老金的影响较大,对新办法计算养老金影响也较大,直接影响到退休中人基本养老金的多少。
五、如何提高视同缴费指数呢
视同缴费指数=岗位指数+薪级指数+退休补贴指数
岗位指数、退休补贴指数都与退休时的岗位(职称)有关。若想提高视同缴费指数,退休前晋职、晋升职称是有效的办法。所以要抓住机遇,晋升自己的职务、职称,哪怕是退休之前也是可以受益的。所以在职时,要努力工作,不要放弃晋职晋级的良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