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柜里有不少书,有的翻看了许多遍,有的还没有开封,也算印证了那句“书非借不能读也”。
在多次翻看的书中,就有一本余秋雨先生写的《文化苦旅》。这是新版,篇目有了删补。作者说新书比原本的内容开阔多了,沉痛多了,也超越多了。
《信客》是这本书中第一部分“如梦起点”中的第三篇,这篇文章的部分内容被收录进初中的语文教材中。个人觉得被收录的部分可读性不强,不如读原文来得痛快。读原文才能更深切地感受“信客”这个职业以及了解同为“信客”的这两代人。
那时代因为交通不便,两地的联络全凭信客,信客不是一般人能做的:吃苦是一方面,通天文地理风俗人情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个“信”字,我理解的这个“信”字,既是信客的职责———捎信带货,又是信客的人品信誉让人信得过。
可是由于老信客的疏忽,或是过于看重了手足之情,亦或是自带的胸襟坦荡,让他因祝贺干女儿结婚而扯下的一窄条捎货人让带回家的红缎子,让老信客失了“信”。
老信客的职业生涯止步于那块红缎子,老信客的信誉毁于红缎子上画着的那个小圆圈。那个小圆圈的记号也葬送了老信客与捎货人之间从小到大的手足之情。尽管这捎货人事后祈求、忏悔,却也再没能与老信客见上一面,直到每个人葬于黄土,这也令人唏嘘。用老信客的话说不见面“并非记恨,而是害怕尴尬”。
村庄与城市之间不能没有信客,宋达接替了老信客的工作,一干就是几十年,“宋达”这个名字起得好,他也出色极了。他做信客避开了老信客经历过的“短”,扬了老信客一直以来被称颂的“长”。直至有绿色邮筒接替他的工作,宋达才“解甲归田”。阅历的丰富,见识的广博,文化底蕴的深厚让他当上了小学的校长。
事情就是有这样的巧合!教育厅新来的女副厅长在报告中以自己的经历说明文化传递的魅力。她的文化传递的信号是一叠读物,是一叠用一条红缎带捆扎的读物。是她结婚那年,一位信客送给她的结婚礼物。至今,那条捆扎图书的红缎带仍系在她的发间。
于是宋达找到了这位女厅长,说明自己知道这扎在她发端的红缎带上画着一个小圆圈,厅长愕然……
兜兜转转,这个关于信客的故事终于完结。老信客终究没有说谎,这红缎带上的小圆圈证明了他的清白。但毕竟老信客在未经捎货人同意的前提下裁下那一条红缎带在先。他失信了……便永远失信了………
那条红缎带到底见证了什么?信任还是友情?清白还是遗憾?这个故事让人意犹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