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对“仪式感”的错误理解,在于他们把重点放在了“仪式”上,而忽略了“感”。
其实我是同意“生活要有仪式感”这句话的。不管是任何节日、纪念日、忌日还是什么其他日子,无非是在特定时间、由特定人群通过某种特定行为来表达意义,并借由这些意义增进人和人的情感。但是,“不借助任何仪式感表达意义就说明这个人不想增进情感”——这句话反着推并不成立。
仪式的问题
硬性标准套在生活上面,它就会失去本来的意义。就拿520送礼来说,如果只有仪式,忽略了感觉,那就不是仪式感,只是一种形式化的东西。“送礼”这个行为做了,但某一方或双方都未能从中获得足够的满足,那这就是种自己骗自己的行为。
又比如每到饭点要求对方说爱你,睡前必须打个语音电话……如果对方并不能从中感受到温暖和意义,那就违背了仪式感的初衷。你可能还高兴得很,对方按你的想法照做了。
仪式感是否成立,唯一的指标就是双方能否都从中感受到情感传递。缺乏情感传递的仪式感,最终只会是麻痹你的存在。
举个例子来说,你不会认为每天按时上班是很有仪式感的事情吧?
说到底,如果过于追求“仪式”而忽略感觉,其实是想通过这些繁杂的形式来打消自己内心的不安。它对增进关系,并没有什么帮助。
感的问题
520没有收到礼物,你可能会认为没有这个仪式,所以你无从确认对方是否爱你。但对有些人来说,就是做不出来那些他不在意的仪式。这不是他爱不爱你的问题,而是他有没有能力用你想要的方式爱你的问题。
仪式感重不重要?确实是重要的,它使得某一天或某种行为与其他日子和行为区分开来。人们借助着这种“区分”,来梳理生命中的开始、结束;来铭记感情里的温暖、悲伤;来赋予关系中的见证、承诺。你想要借助仪式感,让温情一直存在,这没问题。但很遗憾,你的爱人有可能不需要或不擅长这种方式。如果就此把他爱不爱我、他是不是冷漠这样的问题和仪式感联系起来,可能是偏颇的——你觉得这是爱你的方式,但他未必有这种体验或感知,那么他自然难以作出类似的行为。
所以,如果把重点放在“仪式”上,那就相当于本末倒置、刻舟求剑,不可能拿到想要的结果。但如果把重点放到“感”上,慢慢去提升对方的体验,那么仪式感才是有可能慢慢培养出来的。重要的是在点滴之中去传递温情,增加情感的流动。哪怕是每天早上先刷牙的人为对方挤好牙膏、或者是每天出门前的一个吻别、回家后的一个拥抱迎接,如果长期如此,也会增进感情,让双方感觉良好,从而让这样的行为变成两个人之间的仪式感。
写这篇东西,不是为了怼那些爱过节的人,而是想告诉大家,两个人在一起,最重要的是能接受相互的影响。如果你不想着去“改变对方的行为”,而是试图去营造和传递温情,那么对方有此体验之后,也会逐渐改变观念,愿意和你一起去感受仪式感的快乐。
无论做什么、不做什么,都好,因为它只是为了传递双方的情感,让生活更温暖快乐,而不是让关系“看起来很好”。否则,仪式感只会成为两个人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