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是一个很大的概念。从空间上讲,文明覆盖一个地理上很大的区域。从人口数量上讲,文明覆盖巨大的人口群体。从时间上讲,文明跨越较长的一段时间。
构成文明的最小单位是个人,人口和地理是文明的载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是描述文明的一种方式。
我这里要讨论的是一种泛生命形式,个体有生命,文明也是一种泛生命体。与个体不同的是:文明这种泛生命体并不是一个人的形象和概念。做一个类比:比如白蚁社会,个人就好比是一只只白蚁,而整个蚁群会表现出一种群体智慧,则代表文明。我们人是多细胞生命体,细胞也是生命,个人是更高级的生命形式。
所以认同文明是一种泛生命体并不难,不同的文明就是不同生命体。目前来看,有东方中华文明,西方基督教希腊复合文明,伊斯兰文明世界等几大主流。每个文明就好比一个巨大的单细胞,文明的意念形成过程就是文明的行为过程。当文明思考时,行动是同时产生的。
以东方中华文明为例子,数千年来,它不断变化着外形,融合吞并了许多小文明,或者养分。养分是什么?养分就是地理区域,养分就是还没有被纳入文明的其他群体等。
满清入关,表面上看,是一个民族打败和奴役了另一个民族,从文明的角度看,它需要融合满族作为新鲜血液来壮大自己。类似这样的过程,在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每一次乱世几乎都是文明扩展的结果。不管是打出去,还是外部打进来,只要文明没有死亡,都是文明的成功的扩张。
基于文明是一种泛生命体的观点,文明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文明一旦思考,思考就是行动。在这个过程,个体微不足道,如同尘埃。“苍天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就是这样的描述。从一个基于个体悲观的角度来看,文明为了吸引融合吞噬另一个有价值的群体,它可以割裂自己,流淌出鲜血,来吸引猎物。如果个体恰恰不幸处在这个时代,那么时代的一粒尘埃,也足以压垮个体,这一粒尘埃对个体而言就是一座不可承受的大山。
谁来可怜你?谁来悲悯你?你不过是祭品而已。所以才有“牺牲”一词,“牺牲”原意就是祭祀的猪牛羊等。
文明这种泛生命体为达成目的,也会制造英雄,用英雄来体现和执行它的意志。所以当某人有一天坐在那个最高位置上,俯瞰苍生,他就是文明的代理人,也就是常说的“天选之子”。历史有些“天选之子”非常不可思议,比如:霍去病,光武帝刘秀等。
文明彼此竞争进化的高级形式,必须会出现统一的地球文明。地球就是文明的摇篮,到了那一天,地球文明才真正长大,终于可以走向星辰大海了。
个体的意义何在?就如同问:我们身体上的某个细胞的意义何在?